【爆】博物馆有看头堂名灯担移动的昆曲舞台中国昆曲博物馆见证戏曲活化石
浸润着江南的氤氲气息,伴随着温婉的吴侬软语,六百多年前,苏州地区的昆山一带诞生了婉转柔美的昆曲。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有着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代表作美誉的昆曲,全唯一字号昆曲专题博物馆昆曲博物馆应运而生。该博物馆坐落于苏州江路历史保护街区,以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为载体,为传承昆曲文化展现江南底蕴拓宽公众艺术交流提供新的空间。
堂名灯担
步入典雅古朴的昆曲博物馆,穿过曲径通幽的回廊,在展厅间的就是镇馆之宝堂名灯担,这也是全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堂名灯担。据昆曲博物馆展陈文创部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外形为楼阁式的堂名灯担采用紫檀木黄杨木镂雕制成,外围装饰镶玉缀宝,典雅大方透着富丽精美,整个堂名担用179块大精镂构件和112件饰件缀合而成。在堂名担的上方是式精雕牌楼顶额,双层飞檐;间的正面双排式白玉栏杆,栩栩如生的狮头朝上,温润娟秀的莲花朝下,玻璃贴画的内容是传统故事的二十四孝图相关故事;下方正间是牌楼三面挑出莲茎形铜梗,配以玻璃莲花彩灯。其,彩灯花萼在早期用以放置蜡烛,民时期有了电以后,则开始使用电珠装饰,在灯光的映衬下,堂名灯担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这貌似木质亭子的堂名灯担和昆曲又有何关系?
可以称之为一座独具匠心的‘可移动式舞台’。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昆曲除了精致的服饰和唯美的演出之外,还有一种由音乐演奏和昆曲清唱组成的坐唱形式堂名。堂名担是堂名艺人演奏时临时搭起的乐舆,因可拆卸组合,装在箱内便于运输,故称为堂名担。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又称为堂名灯担。堂名艺人以8人组合称为一堂,4到6人称为半堂,10到12人称为一堂半,最多不超过14人。上置笙箫管弦等乐器,8人分坐两边,一人身兼多职,既要唱又要演奏,艺人还会根据剧情需要临时调整座位。
玻璃莲花彩灯
自明清以,民间已经存在不少为民间礼俗活动服的专业演艺组织,在其发展过程,堂名班的结构不断完善。彼时苏州大户人家每逢婚嫁和寿诞等大喜之日,大都要请堂名班子家唱戏。戏班班主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的物件以专担保存,挑送至主人家,届时再将这些零构件有机组合,装置在主人家的厅堂或天井内,搭建成演出舞台。演出时,堂名艺人三面围坐在堂名担里的长桌边吹拉弹唱,清唱昆曲戏文。若在夜间表演,堂名担光影璀璨,更为绚丽多彩。
正是有了这样便携可移动式的舞台,让百戏之祖昆曲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能走入百姓家里。如今,虽然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昆曲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堂名担这一古老而又富有创意的设计既是昆曲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传承和发扬昆曲文化的重要载体。
江南时报记者 戴鸣蔚